发布时间:2018-09-21 17:44:51 研究室
——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在2018杭州·云栖大会——智慧物流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二О一八年九月二十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2018杭州·云栖大会——智慧物流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此,我想就我国物流业的基本面变化,以及下一阶段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和重点任务,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稳中有变,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当前,我国物流业运行总体平稳,已经成为世界“物流大国”。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物流业正在发生一些深刻转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物流规模增速持续放缓
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2017年美国为9.4万亿元)。全国货运量479亿吨,其中,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物流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6.1万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货运量232.1亿吨,同比增长6.9%,与上年相比,分别放缓1.2和3.1个百分点。2018年8月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0.7%,较上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重点监测的系列指数与上年相比全面回落。排除季节因素,也预示着物流规模增速放缓的趋势。
(二)供需需求结构调整升级
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52.8万亿元,同比增长6.7%,近五年年均增速为6.3%。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131.1万亿元,同比增长6.9%。社会物流需求逐渐企稳回升,进入换挡平台期。
我们看到,需求结构调整升级。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消费品物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29.3%,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快递、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细分领域成为增长热点。工业品物流保持稳定增长,其中,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需求分别增长11.6%和9.2%,中高端物流需求增势良好。
企业结构更加集中。随着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物流企业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主营业务收入达8300亿元,进入门槛增加到28.5亿元。快递、冷链、电商物流等细分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目前,全国A级物流企业达到5355家,其中5A级企业293家,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行业发展的物流标杆企业加快涌现。
(三)新旧动能转换释放活力
智慧物流创新引领变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在物流领域应用,全面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加快形成。阿里“智慧城市大脑”成为国家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有望在雄安新区落地,打造智慧化的“未来之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互联网+”物流的创新商业模式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互联网与物流产业深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提出了挑战。
供应链物流创新释放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现代供应链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国务院办公厅就“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专题发文。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8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进入评审阶段。物流业与上下游制造、商贸企业深度融合,创造供应链新价值,正迎来向供应链转型的热潮。随着互联网与供应链深化融合,有望形成一批上下游协同、智能化连接的智慧供应链示范企业。
(四)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并将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到与公路、铁路一样的地位。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物流园区总数已超过1600家。“五纵五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交通与物流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发展。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受到关注,菜鸟网络组织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趋势初步显现。
(五)产业政策聚焦物流降成本
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较2012年的18%下降3.4个百分点,实现了“五连降”。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6.1万亿元,同比增长9%,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进一步降为14.5%,物流降成本效果持续显现。
近年来,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连续两年出台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的政策措施,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作出部署。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落实,一批行业关心的行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最近国务院大督查也将降低物流成本作为今年督查工作的重点,确保降成本工作落到实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一如既往地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府决策,促进物流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二、变中求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已经成为世界“物流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不小差距,再靠传统以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下一阶段,面对稳中有变的基本态势,关键是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物流竞争力,建设新时代“物流强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下面,针对当前制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物流能力存在结构性过剩
当前,物流领域能力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公路货运市场,“车多货少”成为常态。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营运货车达到1368.6万辆。2017年新增货车363.3万辆,同比增长16.9%。而公路货运量仅增长10.1%。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货运量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2016年,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治理公路货车超限超载专项行动,基本遏制车辆超重问题,但是超长超宽的超限问题依然严重。过剩运力无法出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出现全行业违规风险。
近年来,国家调整运输结构,通过多种手段推进“公转铁”,提高铁路货运比重,公路“车多货少”局面将更加突出。
公路货运市场绝大多数车辆为个体所有,一辆车就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来源。如何在不引起社会振荡前提下妥善解决退出问题,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下一步要稳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一是要按照“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升铁路运输在大宗货物、长途运输、集装箱运输上的比重。二是要深化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尽快公布下一步车辆超限治理方案,通过规范治理调整公路运输的比较价格。三是要深入推进铁路货运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放开铁路货运市场。四是要推进发展多式联运,研究制定“一次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的运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
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目前,行业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仍然集中在“两高三难”:
一是税负高。物流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利于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了税收征管成本。相当部分个体司机无法为上游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企业进项抵扣不足,导致税负“不降反升”。
二是收费高。目前,公路通行费占物流企业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部分高速公路开展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但是覆盖面不广,力度不够,一些高速公路存在超期收费问题。
三是通行难。各地货车限行范围越来越广、限行时间越来越长,大大增加了城市内配送成本,难以有效保障城市生活消费需要。
四是用地难。各地普遍限制物流用地,存量用地减少和新增用地不足同时存在,导致市场“一库难求”,物流企业被迫向城市周边以至更远地区扩散,不仅使物流成本增加,还会影响服务质量。
五是审批难。大部分个体司机难以登记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和个体运输业户,行业管理出现“真空地带”。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网络化经营特点,各地非法人分支机构设立存在诸多困难。
下一步要深化物流领域简政减税降费,一是重点推进收费公路改革,扩大分时段差异化收费政策覆盖面。二是统一物流各环节增值税税率,推广电子货运发票。三是制定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办法,便利城市货车通行停靠和装卸。四是针对物流行业主体分散的特点,重点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推行网上注册、网上审批、网上注销等便民服务,实现“不跑腿”“零上门”。
(三)创新驱动面临制度性障碍
近年来,国家支持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交通运输部推进无车承运试点工作,积累了大量试点经验。试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大量存在的个体车辆挂靠经营问题,挂靠经营人难以取得合理税票,导致物流企业进项抵扣不足。目前,一些地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税收改革试点,但这个本质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一些平台企业没有按照“三流合一”要求代开发票,存在虚开发票风险。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物流互联网平台愈发显现出“赢者通吃”的局面。平台做大以后如何发挥自身数字化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行业治理和规范自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无人化成为行业应用热点,无人飞机、无人配送小车、无人驾驶货车正处于商业化应用阶段。但是现行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覆盖这些新业态,制约了物流领域新一轮创新驱动和赶超发展。
下一步要把智慧物流作为创新驱动的关键。一是要发挥平台数字化治理优势,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和行业规范自律,探索“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企业”等监管方式创新。二是要推动物流平台信息互联和政务信息开放,研究制定物流数字资产的使用和监管规则。三是要制定智慧物流专项规划,编制智能物流技术装备路线图,开展重大智能技术装备的科技攻关。四是要出台财税引导政策,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五是要推动智慧物流模式创新,研究解决无人飞机、配送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装备的制空权和路权通行问题。
(四)物流基础设施亟待补短板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任务远未完成。主要原因: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东部地区物流设施初具规模,中西部地区依然较为分散,特别是铁路运能和内河航道受限严重。
二是大中型城市周边缺乏公共型的物流园区配套保障,城市物流末端网络缺位,没有配套建设装卸作业场地,导致“马路分拣、暴力分拣”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基础设施连接不充分,物流园区与铁路、港口、机场、产业园区无法有效连接,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多式联运存在衔接困难。
四是物流基础设施与产业融合度不够。物流集聚区与产业集群缺乏有机联系,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有待发挥。
此外,数字物流基础设施还没有纳入规划范围,线上线下设施资源有待深化融合和协同共享。
下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布局,加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大中型消费城市、重点制造产业集群的设施配套。二是要合理规划城市物流设施和末端网点布局,建设公共型城市配送中心,将末端网点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三是要促进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推动铁路入港入园入企,引导物流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联动融合。四是要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五)环保压力倒逼绿色化转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倒逼物流绿色化转型。一些地方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电动物流车替代燃油车,放宽新能源物流车城市通行限制。随着煤炭集疏港禁止柴油车运输,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行动启动,柴油货车退出亟待财税等政策保障。还有托盘循环共用、集装箱、挂车共享租赁等绿色装备共享共用机制还有待建立。此外,绿色包装正在形成一个产业,亟待加强研究、应用和推广。
下一步加快物流绿色化发展,一是要鼓励清洁车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放开符合标准的新能源物流车和国六排放标准配送车进城通行。二是要科学制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引导不达标车辆退出市场,切忌“一刀切”。三是要进一步研究绿色物流技术,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励托盘循环共用、集装箱多式联运、挂车共享租赁等装备设施共享,协调解决行业绿色化面临的政策障碍。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